25浦东二模
图片
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,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?
浦东这篇文章还是非常具有难度的,文章说的是我们的奋斗目的到底是什么,一个方面是改变世界,一个是不让世界改变,从逻辑上来说,是……还是……这个话题是有一定的创新的。
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我们的目的?
作为具有一定对立性的东西,就会要分一个高低了。
那么这种价值观上的高低如何区分呢?
我在寒假的时候给同学讲价值客观论的时候有说过,我们拥有非常明显的价值高低的衡量,比如第一个逻辑,就是基础性。
当被比较的两个事物,一个是另一个基础的时候,这个时候作为基础的事物的价值就会更高了。
所以,我们的目的是什么?
从基础性上来说,不被改变是基础,而改变世界可能是我们坚持自己之后的产物。
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文章就可以这样构建了。
辩证来说,确实我们承认,改变世界是我们奋斗的目的。
我们可以像提到过的一些价值中所说的那样,改变世界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行为,而当改变世界本身,是我们劳动实践的价值意义所在。
所以,确实我们应该选择改变世界来作为行动的标准。
从本质来说,个人通过局部反抗来瓦解宏观权力结构,从而让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。
这个逻辑也适合举例子的,那些企业家,或者伟大的科学家,基本都是改变世界的存在。
然后批判,但是将改变世界视为目的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了。
原因很简单,改变世界是一种结果,但是改变本身并不是目的,因为我们不被世界改变是更加基础性的判断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可以说的角度其实也挺多的。
比如我们课上所说的萨特的哲学。
萨特在哲学中曾经提到过,人的本质是自由的,而面对外部对于个体的规训,我们尝试让自己服从,本质是一种自欺。
而这种自欺会给我们带来价值遮蔽,而被遮蔽的价值会导致我们并非为了自己真实的意愿而改变世界。
所以,有效改变世界,不被改变的本真性是我们对于实践的前提。
因此,改变世界是结果,但是本质是我们不被外界改变。
就比如那些成功改变的企业家,结果是改变了世界,但是从行动的心路历程来说,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,从而让自己能够改变世界。
随后进一步说形式因。
要让这个世界有效改变,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是需要多样性的。
而被改变带来的是什么呢?
是一种人在外部规训下的趋同。
而这种趋同本质,并不会带来更加丰富的改变。
在文化工业化的环境下,个人不得不被标准化的事物所规训。
而这种规训本身,会导致我们自以为改变世界,实际上却是一种被规训后的对于系统的建设,而不是改变世界。
所以从形式因角度来说,我们强调改变世界,创新内部所具有的结构性的逻辑——
也就是改变世界需要的事多样和丰富,而不让世界改变才能避免被规训,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多的丰富性。
接下来是本体论的构建:
因此我们不被世界改变才是我们的目的,而改变世界是我们不被改变后所自然发生的结果。
也因此,当不被世界改变是基础性的事物的时候,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主体性,而主体性是我们创造性的基础。
有了这样一种局部的抵抗,我们才能打破系统性的压迫,让我们更加有效地实现对于客观世界的改变。
最后再写建设性意见
当然,不被改变不代表顽固和固执。
虽然不被改变很重要,但是不代表我们要变得偏执,偏执会导致我们在实践行动中变得固化。
于是乎文章就可以这样去构建了
本质来说,这篇文章就是从这个逻辑进行构建,而以后碰到是……还是……的问题的时候,我们就要去选择。
站在价值客观论角度,对于价值进行关联性的比较。
这个思考角度,对于这类型的文章来说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以上
🐾 希 望 对 你 的 学 习 有 用 🐾
图片
作者:余扬捷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