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奇怪的信号:丢了五分之一的国土,基辅却突然宣布,战争的终点线清晰可见,甚至乌克兰“已经赢了”。
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的发言人尤索夫,对着镜头放出话来:明年年底,冲突可能就结束了。
这话一出,立刻被放大。一个叫斯科特·哈珀的美国人,替“乌克兰基金”写了一篇檄文,把这个调子拔得更高。他的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:乌克兰的战术充满“勇气与智慧”,正在让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失效;乌军对俄国腹地的轰炸,行动效率“比俄军推进更快”;更厉害的是,乌克兰一半以上的武器弹药已经实现自产,克里米亚正在被“孤立”。
结论是什么?俄罗斯“感到害怕”,即便“胆怯的美国”不给力,乌克兰也能靠自己赢。
这套说辞,是讲给谁听的?
显然不是讲给莫斯科听的。因为就在这套“胜利叙事”的背景板上,是70万俄军驻扎在乌克兰境内,控制线稳如泰山。从顿巴斯到赫尔松,俄罗斯的控制区并没有缩水。俄军的远程导弹和航空兵,依旧在对乌克兰的能源系统和补给线进行系统性打击。
乌克兰的跨境袭击确实有,也确实精准,但这是战术层面的骚扰。用游击式的精准打击,去对抗一个工业巨兽的饱和式消耗,这在数学上就不成立。俄罗斯的动员体系,哪怕被嘲笑为“粗放”,但它能持续不断地把人和旧式炮弹送上前线。
这就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:一边是舆论场上的高歌猛进,一边是战场上的寸土必争。
那么,基辅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
答案不在基辅,而在华盛顿。这场“胜利宣讲会”的真正听众,是正在打瞌睡的美国国会和逐渐失去耐心的欧洲盟友。
美国的援助,确实在收缩。从最初“要什么给什么”的无限量供应,到今天国会预算的反复扯皮,再到五角大楼的军火库存见底,华盛顿的“输血”力度正在肉眼可见地下降。
基辅非常清楚,如果不能尽快给出一个“我们快赢了”的积极信号,它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盘上,很快就会被边缘化。毕竟,美国的精力已经被中东和亚太分散了大半。
所以,斯科特·哈珀那篇洋洋洒洒的雄文,更像一份写给美国纳税人的“项目总结报告”。它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:你们之前的投资没有白费,看,乌克兰已经能自己造武器了,俄罗斯都“害怕”了,只要再坚持一下,就能看到胜利。
这套逻辑,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。它试图用一个虚构的“胜利拐点”,来撬动新一轮的实质性援助。
历史上,这种操作并不罕见。二战末期,纳粹德国在兵败如山倒之际,戈培尔的宣传机器依然在疯狂鼓吹“奇迹武器”和“最后反攻”。越战时期,美军在西贡的发布会也总在强调“光明就在前方”。
当战局对一方不利时,用舆论和宣传来对冲现实,几乎是一种本能。
但俄罗斯真的“害怕”吗?
从军事部署上看,70万大军陈兵他国境内,战略纵深和火力优势都在自己手里,这不叫害怕,这叫“稳坐钓鱼台”。
从政治心态上看,普京反复强调这是一场关乎“国家生死”的战争,这等于是在告诉所有人,俄罗斯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、消耗战的准备。它要用自己庞大的体量,慢慢拖垮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西方的援助耐心。
如果说俄罗斯真有什么可“害怕”的,那绝不是乌克兰的无人机,而是战争长期化带来的内部经济压力和外交孤立。但这属于战略成本的考量,而非军事上的恐惧。
所以,基辅的“胜利论”,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,更是一次高风险的政治赌博。
它赌的是,用一个足够诱人的“胜利前景”,能再次激活西方的援助机器。但赌博的风险在于,一旦宣传的泡沫被残酷的现实戳破,其反噬作用将是灾难性的。
当民众和盟友发现,“明年底结束战争”的承诺无法兑现,前线依旧是血腥的拉锯战时,那种从希望顶峰跌落的失望,会瞬间转化为巨大的政治压力,甚至可能动摇整个抵抗阵线的根基。
战争或许真的会在明年结束,但结束的方式,恐怕远比“乌克兰胜利”这个剧本要复杂和沉重得多。
真正的战场,不只在前线,更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。而基辅的这场“胜利宣讲”,恰恰暴露了它在后者这个战场上的焦虑。
实盘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